最近,一部四川方言短剧《家里家外》如一缕春风,迅速袭来。这部作品凭借其合理的剧情、正能量的三观以及剧组全体人员的用心打磨,完美吊打了那些无头无尾、毫无逻辑的俗短剧,令观众不忍快进,流连忘返。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,剧中对上世纪80年代四川生活风貌的高度还原,其中一个细节更是引人注目——天府可乐。那么,这个承载着许多人记忆的品牌究竟是如何走过风雨,重现江湖的呢?
天府可乐的历史追溯到1936年,最初起源于重庆的美华汽水厂,最初专注于青鸟汽水的生产。然而,随时代变迁,这个品牌经历了多次改名,如中国汽水厂、重庆冰厂等,并逐步拓展业务涵盖汽水、冰糕、食品等领域。1980年,受改革开放浪潮的启发,重庆饮料厂与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合作,成功研制出了天府可乐的独特配方,这也是国内首款以天然中药成分为原料的可乐。1981年,天府可乐正式上市,从此开启了其辉煌的历程。
在20世纪80年代,天府可乐迅速风靡全国,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。1984年,它在国家轻工部的产品质量评议中脱颖而出,令可口可乐等国际大品牌也不得不刮目相看。1985年,甚至被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认定为国宴饮料,赢得了“一代名饮”的美誉。巅峰时期,天府可乐的生产基地多达108个,产品涵盖四大类50多种,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75%,不仅畅销国内,还远销日本、莫斯科和美国等地,成为中国饮料产业的名片。
然而,1994年与百事可乐的合资使天府可乐的命运开始逆转。百事可乐通过合资获取了天府可乐的营销网络后,开始压缩其产量,导致天府可乐的市场占有率逐年下滑,从75%下降至1%,品牌几乎从市场中消失,累计亏损高达7000万元。2006年,天府可乐被迫出让股权,陷入长达十余年的沉寂。
尽管遭遇重重挫折,天府可乐的团队并未选择放弃。2008年,他们迈出了艰难的追讨之路,致力于重新夺回品牌与核心配方。经过持续努力,2010年,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做出了有利判决,天府可乐成功取回了品牌及核心配方。2013年,他们又顺利收回商标。经过长达20年的等待,2016年,天府可乐带着国人的情感与期待重回市场。
回归后的天府可乐并没有停下脚步,而是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道。2021年,公司对产品做了全面焕新升级,推出草本加强型可乐和青鸟橙汁汽水,全新的包装设计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。2022年,为满足那群消费的人对健康饮品的需求,他们推出了无糖型可乐,同时与陈昌银麻花、泸州老窖等品牌跨界合作,推出联名产品以扩大品牌影响力。2025年,天府可乐更是计划推出小胖罐、电解质系列、大胖瓶等新品,以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。
在渠道建设和市场拓展方面,天府可乐的步伐也在稳步推进。目前,其销售网络大多分布在在四川、重庆,以及贵州等地,川渝市场占比达70%。与此同时,品牌也在逐渐向内蒙古、新疆、广东及东北三省等地区渗透,尽管在部分区域仍处于起步阶段,却显示出了显著的销量增长。天府可乐还积极参加各类展会,如第112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,借助场景体验和互动传递“国货自信”和“品质匠心”,逐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。
如今,天府可乐正积极地推进其二期工厂项目,计划通过光伏设备铺排、智能化生产线升级、绿色制造工艺应用等手段,进一步夯实公司发展的根基,力求将这一承载着民族回忆的饮品推向更广阔的世界。天府可乐的经历,从辉煌走向低谷,再到如今的强势复兴,不仅是一个品牌的奋斗史,也反映了中国民族饮料产业的发展历史。这一品牌,将继续借助独特的产品特点和品牌魅力,书写更加传奇的篇章。
在下次看到类似引发时代记忆的影视作品时,我们也能对这一些细节背后的故事,有更深的理解与思考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